读书:《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
读书
教育
2021-11-14 9624字

引言

这本书不仅给我们带来互联网时代教育革命的思考,更重要的是给后继者提供了一个教育实践的路径。作者的教育思想是来源于他的实践经验,既不是墨守成规于传统教育做法,又不是改天换地的颠覆做法,而是把技术和教育有机结合的真正先锋。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封面

这本书谈些什么?

本书讲述了一个互联网教育的实践者是如何一步步的进入教育行业并让自己的产品进入到校园的尝试和产生的效果。另一方面作者也抒发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和教育未来的展望。

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本书作者是从如何踏上教学之路、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可汗学院进入校园和教育的未来四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1、如何踏上教学之路

作者从他对自己表妹的数学辅导开始进入教学,面对的是如何让表妹更好的理解知识的难题。在这个教学实践过程中作者获得了两方面的经验,其一为内容为王,教学要把内容做好,内容是关键;其二作者提出精熟教学法,他认为只有真正的把知识熟练掌握是最终目的,而不能简单的通过教学编排和考核方法通过(考及格就通过,答错不掌握的知识就忽略了)。

另一方面作者讲了教育是如何发生的?摘录几个关键点:1)学习实际上是组成大脑的神经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通俗来讲”接受了教育“的神经元会长出新的突触—这个微小的附属物在神经元之间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概念进行学习并研究与其相关的问题,就能建立更多且更深层次的信息链接(教育就是重塑大脑的过程);

2)在心理学领域,学习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完成了一系列活动,即消化信息并用新的方式将概念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而我们的神经细胞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生了改变。

3)新理解的内容能在大脑中储存多长时间呢?部分因素是在学习过程中,大脑接收新信息时的活跃程度。我想再次强调的是,大脑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变化,如蛋白质会进行合成、突触的效果会增强等。学习过程带动神经元越多,学习的记忆也越生动,记忆的时间也就越长,但大脑中的这些物理变化并不是永久性的;

4)标准的课堂教育模式往往会忽略甚至逃避这些最基本的生理事实,传统教育模式的错误之一就是强调被动学习,而不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启发探索)。而影响力相同的另一个错误就是标准化教育并没有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大脑进行联想学习的能力(指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持久的记忆);

5)要想得到长久的记忆,大脑在处理接收到的信息时必须足够透彻且深入,这就是要求大脑在处理信息时集中精力并且要将这一信息有意图且系统性地与记忆中已经完善的知识联系起来;

6)如果能让学生们了解物理中的接触力实际上是化学中电子互斥力的一种表现,不是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吗?如果代数中的知识能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门学科难道不会有趣得多吗?比如让学生计算在落水时腹部接触水面时的速度,或者身处质量时地球两倍的星球时自身的体重。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已被普遍接受的计算机科学能够与仍然存在争议的进化学相融合,这种有趣的”异花授粉“会鼓励学生利用编程模拟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差异和竞争关系,那么他们或许能收获更多知识;

7)世间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但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中,面对已有的学科划分,这些可能性很难变为现实;

8)学生应该在各个学习阶段都收到鼓励,对自我的教育持积极的态度,他们不应一味吸收知识,而应探索知识的本质,这样才能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

2、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作者从如今的K12教育模式最早来源普鲁士教育模式讲起,详细的阐述了如今传统教育模式在当今时代的一些落后和弊端。又讲述了瑞士奶酪式学习【知识点学习,通过考试测验合格】的弊端和不足。作者指出传统教育模式扼杀学生创造力和低效率。最后作者指出当前主流教学方式的一个矛盾点(通过老师传授式讲课,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讲课而不是与学生互动,那么学生人数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但现在教育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课堂人数问题,而老师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课堂规划、批阅试卷和日常文书工作上,就很难对每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点:1)传统教育模式主要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回家独立做作业,学生的创造力无从展现。传统的考试就是给孩子贴标签,将他们分成不同等级,而非测试他们的能力。学生做家庭作业时,老师不能在身旁答疑解惑,还不如学生在家里自学新知识,到”课堂“上去做作业,也即”翻转课堂“。增加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时间,并不需要投入更多金钱,因此,从经济角度看是特别合算的;

2)习俗和制度似乎是不可避免且预先注定的,这种观念似乎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给人们日常遵循的习俗和制度以源源不断的非理性支撑—即便人们后来发现这些习俗和制度已经不在发挥积极的作用。正如我们的饮食习惯很难改变一样,形成已久的教育制度也是如此;

3)我们要重新审视有关教育的最基本的假设,还要摒弃之前认为理所当然的观念,关注简单、基础却又重要的核心问题:那些方式是有效的、那些是无效的,并寻找其中的原因;

4)普鲁士教育模式这种给学生定性的方式确保了学校能够向社会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5)那些试图在大学里寻找自己职业目标的学生与大学的教育目标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这一矛盾必须得到解决。社会熵的普遍看法是,大学教育是学生进入职场的大门,而与之相矛盾的是,教育的成果往往与职业需求相悖。显然,在如今的大学中,抽象和实践、知识和技能之间一直存在着本不应有的断层,而大学也在设法进行弥补;

6)除了语言外,文字在普及知识的过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人类能够将知识在大脑之外进行储存和归档。文字的出现使信息得以完整地代代相传,大量信息实现了统一并得到了广泛地传播。不论在何时,每当有新技术涌现,必然会出现有人能接触到而有人不能的现象,新技术无疑拉开了这两种人之间的差距。所以与其说文字的出现消除了精英主义和社会不同等级间的隔阂,不如说它在一段时期内加大了这种差距;

7)书籍的大规模出现彻底改变了老师是知识唯一的来源,这也就是书籍的大量出现让人类进入了教育标准化的时代。标准化本身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在这样一个日趋复杂且联系紧密的世界,标准化实际熵是实现包容性的方式,它为教育提供了一个测量标准,至少为实际真正的英才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那些劣质教育更容易被识别。然而,我们仍面临一个问题,我们应如何在有效利用标准化学习工具的同时不削弱老师独特的作用呢?

8)普鲁士教育模式中清晰得说明了这种教育体系的目的,“如果你想影响一个人,要做的不仅仅是与他谈话,你必须去改变他,让他按照你的意愿去思考和行动”。标准化的课堂教育为灌输政治观点提供了无限多的机会。整个教育体系基于一个前提而建立:那些无法了解到第一手信息的学生以及那些只被灌输了抽象、片面信息的学生往往会很顺服,并且缺少主见”,这种教育方式的出现并非偶然。老师将知识点进行分割教学,而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可以学会知识点,但要想从本质上掌握知识的内涵,则需要天马行空且无拘无束的思维能力

3、可汗学院进入校园

作者从事实出发讲述了可汗学习模式进入学校试点的效果。由于有上百万名学生的反馈数据,作者独特的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可汗学院软件不断升级,现在已能自动地向学生布置“任务”,告诉学生下一步该学什么。做教学试点并证明了可汗学院的价值,可汗学院的“自主学习”理念,不仅适用于在校学生,而且适用于所有人。

4、教育的未来

作者畅谈了教育的未来,认为未来世界是不确定的,因此重要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未来的课堂上,不同年龄的孩子将会坐在一起。未来的老师,以团队形式现身。未来的成绩单,创造力是重中之重。未来的证书就是“评估报告”,而你在那里学习并不重要。未来的寒暑假,需要重新规划,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学习与实习并重,是未来大学的发展方向。

主要有以下关键点:1)我要取消字母等级评分制,如果采用了精熟学习法,字母等级评分制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学生在掌握了某一概念之后才能进入下一概念的学习,但在此之前,他必须接受测试,连续答对10道相关题目,否则就要对知识上的漏洞进行弥补。在这样的模式下,没有人会逼迫学生在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下继续学习,也没有学生会被抛下,所有全部学生最后都能获得A;

2)如果能为每名学生创建一本历时多年并以数据为基础的文字记录,那么这样的数据不仅具有说服力,还能多方面地展现候选人在进入社会后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他们将来能够做出的贡献。通过这样的评估标准,我们能够引出另一个核心的评估标准,即“创造力作品集”。大众已经开始意识到,比起对某一门学科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重要的多。比起任何数据、成绩或评估分数,学生创造出的东西才最能展现他们的创造力以及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

3)我认为,基于计算机的自主学习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这本书带来那些思考的契机?

这本书给我们带来如下思考的契机。

1、引言处的启发

【言1】不要用自己的学识限制孩子,因为他出生在与你不同的时代。 —泰戈尔

【启发】这句话或者这种说法我很认同,想到当前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吸引你注意力的地方太多了,想象我们的童年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相对当前孩子更容易专注。所以这个时代知识获取的方式,重点时你能快速的从这些信息中收集到你要的东西的能力。

【言2】教育的基本原理在于使人们在孩提时代就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体系。教育无需强迫,也不能强迫,更无法强迫。任何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只会让人们头脑空空、一无所获。只有在早期教育中融入寓教于乐的成分,我们才能更快地发现孩子地兴趣所在。—柏拉图,《理想国》

【启发1】原来先贤早以认识到教育本质了,我们去实现即可(教育考虑成本,当然一对一地教育最好,比如:师傅带徒弟制,只是这种方式成本非常高,教育本质还是稀缺资源;但是技术的发展或许会改变这种状况,带来曙光)。

【启发2】思维体系的建立对孩提时代相当重要,想你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因为这身边不仅是环境,人类积累下来的是对世界的认识的知识,这些需要一个思维体系。

2、现代教学模式正处于千载难逢的变革之中

【信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变化中的需求,被动的学习方法早已过时,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在处理信息时更加积极主动。

【启发】被动就导致粗糙,按照年龄划分不同年级,制定统一的课表。整体是为了管理的方便、高效和成本的考虑,不是从人的角度出发。

3、关于人脑处理信息的启发

【信息1】我们能轻松地背诵一首诗,却很难记住一串等长但毫无关联的字符的原因。我们能够将诗中的每一个词与大脑中浮现的画面或原有的记忆联系起来。大脑处理的不是独立的信息,而是具有逻辑关系的很多信息,这让我们能够着眼于整体,轻松地记住新信息。

【启发1】自己体会其实我们从生命诞生之时就在通过感官一直接收信息,这些信息在我们潜意识中被关联了起来,大脑尤其是对有情景的信息记忆非常深刻,可能是得益于我们一直在一个有情景的世界中生存。基于此,其实我们可以在记忆时调动全身的各类感官系统对信息的处理能,把那种视频和声音的场景扩展成气味、动作、心情等,首先让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器官构造的场景进行丰富性培养,然后让记忆的东西和记忆深刻的场景产生关联,最后基于场景来进行联想回忆,从而实现快速记忆。

【启发2】这也就是说有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应该构建课程知识的前后内容的相关联,注重利用场景来加深记忆产生更强的关联性,这些关联更强调不同概念之间联系。当前的课堂教育是非常粗糙的人为地将原本相关联的课程知识进行划分。而这种划分限制了学生更好的理解,让学生对世间万物运行规律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信息2】既然学习与大脑中的物理变化有关,知识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呈现出逐渐深入的网状结构,那么我们自然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任何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思维方式和所走过的路径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大脑都不同,在庞大的知识体系中精力的求知过程也不同,即便最严谨的标准化考试也只不过是粗略地检验了学生对某个知识点地掌握程度,而每个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地方式有各不相同。

【启发】任何人的大脑结构是不同的,使用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所走路线都是不同。所以要充分发挥大脑的特点,其一就是多样性,构建丰富多彩的世界,就是多样性的繁荣带来,其二就是个性化,每个个体正因为他的成长环境不同导致他本身大脑就是个性化的,所以我们要尊重个性化,其三就是活力,构建一个有活力的环境也是构建一个有活力大脑的前提,让大脑中更多的区域进行相互之间的联系而不是独立分开处理各自的功能,构建能够活跃大脑多个区域的场景。

【信息3】学生并非天生就是被动的,但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却要求他们必须在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被动的习惯让他们变得更加顺从,不会主动地对他们所做的事情进行思考,而且很难做到全身心投入。

【启发1】思考琢磨一些事情就是认识这个世界。

【启发2】互联网教育模式的灵活性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来学习,也因此成为了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根据自己的节奏来,而不是让别人影响你的节奏。找到自己的节奏

【启发3】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还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求知欲理应是教育的中级目标

4、关于传统教育弊端的启发

【信息1】在标准化课程表的禁锢下,原本浩瀚无边而又美不胜收的人类思想领域被人为地切割成了一块块便于管理的部分,并被称为”学科“,如今的教育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异常美妙地多样性与细微差别,而正是这些多样性与细微差别让人们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赋方面各不相同。

【启发1】用词非常好,浩瀚无边又美不胜收的人类思想,人类世界的美妙需要你敞开心扉的去体验。

【启发2】我们要重回多样性

【信息2】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技能,它从根本上改变并扩充了我们分享信息的方式,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社会也变得更为复杂和多元化,很多领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超出了父母的能力范围,他们无法单凭自己的力量将一切都教给子女,于是,不同形式的学徒制教育应运而生。在人类历史上,学徒制教育的出现首次将教育的部分责任从父母身上转移了,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父母和外界教育机构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信息3】学徒制与被动吸取知识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不同。学徒制的基础是主动学习,也就是通过实践来学习,即学徒观察并模仿师父的技能和策略。就这一点而言,学徒制教育合理地延续了原始的学习方法,即子女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学习。(模仿学习)

【信息4】学徒制代表了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教育应该具有实践性,其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掌握技能、获取信息,使他们能够谋生。这种教育方式在几千年前就出现了,而被人们沿用至今。与之对立的理念是,教育应该具有神圣性,是一种对知识的崇高追求和对自我满足的实现。后一种理念的杰出代表群体就是古希腊的雅典人。柏拉图说”放弃众人向往的荣誉,我只为追求永恒的真理。

【启发1】求知是人类的天性,追求知识是人类最基本的属性,人类仰望星空的那天起注入的好奇。大脑的本质运作是在做逆熵,想到人类对未知的恐惧,什么事情总是要找一个理由能说通,这也就是生命体其实本质上是逆熵过程。逆熵的生命体其实正是去对抗宇宙的熵增。生命体不仅是本身的有机体在做逆熵,他的意识也是这个过程。

【启发2】对人来说不仅仅是环境,更重要的是世界,我们出生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多周围环境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世界的认知,所以你生下来接触了环境,更重要的是花大量时间认识这个世界。

【信息5】第二个问题:一旦对真理的单纯探索被视为学习的最高境界,那么只具有实践意义的知识就会被人们忽略。实践性学习,也就是能够帮助人们做好工作的学习,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

【启发】追求真理的只是学习和为了实用与生存的技能学习之间一直存在着差别。“任何职业的工作都需要文凭”这一理念还较为新颖,是大约100年前诞生的,而“大学是每个人走向社会前的必经阶段”这一理念也只不过是几十年前才出现的。

【信息6】现存的所谓正统教育制度限制了学生探索既定课程以外的东西,让学生没有时间从彼此讨论不同的观点和不被大众认可的想法。就这样,遵循命令胜过了好奇心的驱使,遵守纪律胜过了主动的追求。

【启发】今天,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却尤为突出。

【信息7】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让学生学懂几何学,你不能只让他们听、读和重复,你必须让学生自己对这门学科进行探索。

【信息8】如今的经济状况已经不再需要顺从且遵守纪律的劳动阶层,相反,它对劳动者的阅读能力、数学素养和人文底蕴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生学习者,需要他们有能力提出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施,不幸的是,普鲁士教育体制的目标与这一社会需求恰恰相反。

【启发】我们应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审视教育中一直遵循的惯例和前提。

【信息9】瑞士奶酪式教学,课堂上的内容无法与现实世界中的应用相结合,其原因在于我们习惯快速地学习知识,在仅仅理解了一部分知识以后就宣称掌握了全部,而实际上,学生获得只是非常浅显的理解。

【启发1】平时学习一个知识也有同样的感觉,你似乎了解了全部,其实只是部分,你得不断地下功夫去真正理解并内化到你的大脑中。想起之前课堂上的学习时,那些老师一讲就懂的同学真不一定弄懂了,可能就是个皮毛。学习知识要为自己负责,不能简单的得弄个皮毛就觉得懂了,掌握了,那真是自欺欺人,可笑之极。(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有很大差异,理解得快的学生不一定理解得深入,)

【启发2】把学习的目的变成分数,不是去想这个问题的意义何在,作用何在,这些非常基本的问题似乎从未被探究过。比如:现在的数学的枯燥,而不是使学生走进万千世界的通道。

【信息10】让我来思考这样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考试所检验的到底是什么,你思考的时间越长、越仔细,就越会发现答案并没有那么显而易见。考试并不能反映出学生学习某一科目的潜力,最多就是能及时反映出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考试无法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能保持多久;考试几乎无法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我们也就无从得知学生为什么会答对或是答错。【考试从本质上讲就具有不完整性和选择性】

【信息11】将老师从纷繁琐碎的带班教学中解放出来离不开科学技术,他们需要科学技术的帮助,已空出更多时间与学生互动。在很多标准化课堂上,迫于教学任务的压力,老师能够挤出10%或20%的时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就已经很好了,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数字变成90%,甚至100%,那么学生和老师交流的时间就会变为原来的5倍或10倍——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转变

【启发1】老师是教学中的核心,如何释放他们的效率,升级他们工作的教学工具,用更好的方式来完成教学,教学课件的形式,让老师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来扩展课件。

【启发2】真正的技术如何应用到现有的问题上。

5、关于可汗学院进入校园的启发

【启发1】对人的尊重,人成长的不确定性,经历的不确定性,大脑结构的复杂性,是我们尊重他人的一个基本常识。不是说要推荐给孩子们学啥、应该了解啥,而重要的是去启发他,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给他们提供工具、提供场景,按照自己的节奏,发现属于自己的美好。

【启发2】教学方式当前是集中式,老师讲学生听,是否可以让教学变成分布式的,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也就是让每个学生来分布式的完成学习。

【言】把所有游戏和学习放入童年,所有工作塞进中年,所有遗憾留给老年,这是极端错误和非常无端的做法。—米德

【信息1】可汗学院在现实世界中对另一群人的意义,也就是那些志在终身学习、希望保持活跃思维的成年人。

【信息2】诺尔斯理论:自主学习适合所有人。大脑有极佳的适应能力,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神经可塑性”。当连接神经元的网络被激活时,神经的功能就会增强,学术界通常会用“一齐活化的神经元相互串联”对这一现象进行总结,其产生的效果被称为经验依赖可塑性,会贯穿人的一生。人不仅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在一定范围内将这种能力发挥到极致。大脑中管理和储存信息是一个生理过程,它会消耗能量,燃烧卡路里,促成蛋白质的合成和更替。从这些方面看,动脑与体育运动非常相似,也遵循体育运动中“用进废退”的原则。

【信息3】成人教学法侧重的是学习者自身,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没有人强迫成年人学习,他们自主作出了选择,其背后的主动性和动力能够帮助他们集中精神,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容易。《成年学习者》中称:如果我们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而且学习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那么我们就能快速而深入地进行学习。

【启发1】教育小孩就是要让他们知道自我负责,你的行为和你的想法要为自己负责,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为自身负责。所以在犯错时就不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启发2】成年人的进步其实也有困惑,很难找到成长的路径和方法,缺少别人的指导和引路,成长的路上需要教练。

6、关于教育未来的启发

【信息】有时,我们会认为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来说,只要是对孩子有益的事情,我们表现得自私一些是可以理解的。显然,当我们声称是为了孩子时,其实仍旧是为了自身和宗族的利益。我们给自己开了一张通行证,做了一些在情感上正确、但在道德上错误的事。只要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就不会去担心几个街区之外、另一个国家或者另一片大陆上的孩子的命运,但当我们作为孤立主义者,坚持任何私情都以我为先而对其他人不管不问时,真的能给孩子带来帮助吗?对此观点,我无法赞同。我认为我们是在强迫孩子们接受这个越来越不平等且越来越不稳定的世界,如果我们真想帮助自己的孩子,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全世界的孩子。

【启发】要帮助自己的孩子,就帮助全世界的孩子,观点很有启发,因为那是整个孩子们的世界,你的孩子最终也是要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你让全世界的孩子变好这个社会就会变好,你的孩子自然会享受那份幸福和快乐。

结语:翻转课堂,为创造力腾出时间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们大多数时间里都在做着与创造力无关的事情,他们的独特性和好奇心正被消磨殆尽。创造力虽然难以传授,却可以通过发现和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而收获意外之喜。只要给学生们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拥有无限的创造力。

我所憧憬的课堂有传统的课堂大相径庭,在这里,我们强调概念之间的联系和连续性,不会在科目之间人为设置障碍。由于学习是一个自主且自发的过程,学生不会在研究某一问题时被无情的时钟打断,此外,由于可汗学院更为高远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让他们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以自己的好奇心为导向,沿着兴趣之路一直向前。所以我认为,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创造力就会萌生。不过创造力也会带来另一种可能的结果,那就是失败,对于失败的经历,我只想说:那又怎样?想想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吧。对远大目标的追求常常会与孤独相伴,但我们仍要尊重在这个过程中鼓起的勇气和付出的努力。只有追求伟大的想法并愿意承担巨大风险,人们才能成就卓越梦想。

译者后记

韩愈说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向学生传播知识;授业,即让学生掌握技能;解惑,即为学生解决问题。按照韩愈的观点,教育有三重使命,三者合一,方为教育之真谛;三位一体,才能让学生格物致知。无论是西方的学徒制还是中国的私塾制,古代的教育面向的都是少数学生。所以在教育的早期阶段,它带有一种神秘的贵族气质。随着社会进步,教育对象的增长固然令人欣喜,但教育质量的下降却不禁让人反思和担忧。传统教育的三重属性如今只剩下了传播知识这一点,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技能、有何疑问则被完全忽略。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不能在增加受教人群的同时提升教育质量吗?

出版时间:2014年4月